首页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中宏研究员应邀到校做学术报告

日期:2016-05-31    浏览次数:

      应我校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军杰研究员邀请,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姜中宏研究员来校访问,在闻厅一楼会议室作了题为《玻璃相图模型-成分、结构与性质》的学术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功能材料及其计量检测技术实验室教师、研究生以及2013级功能材料专业本科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材料学院院长徐时清教授主持。
      报告中,姜中宏院士分析了国际上关于玻璃结构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国际上关于玻璃结构的学术观点主要集中在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以及基于这两种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玻璃基团学说,现有玻璃结构学说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定性分析玻璃结构,但还无法根据玻璃具体组成对玻璃结构进行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并且也难以定量计算与预测玻璃的性质。姜中宏院士详细讲解了他提出的玻璃相图结构模型理论,不仅可以根据玻璃组成定量计算与分析玻璃的结构与性质,而且可适用于现有二元、三元和多元的氧化物及非氧化物玻璃体系。通过数百种玻璃体系的实验测试及理论计算对比研究表明,该理论模型不仅具有极大的适用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精确性,是玻璃结构研究的突破性理论创新,填补了国际上关于玻璃结构研究精确定量理论计算与分析的空白,极大推动了玻璃结构研究的发展。此研究结果获得国际学术届的高度认同,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27.4)。
      随后,与会师生就报告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访问期间,姜中宏院士还参观了功能材料及计量检测技术实验室,并对实验室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姜中宏院士简介:
      国际著名光功能玻璃材料专家,我国光学玻璃、激光玻璃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30年生于广东台山,195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姜中宏院士长期从事光学材料研究,先后研制成功我国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功率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在理论研究中,根据混合键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采用连续相变方法推导出非对称不熔区。研究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提出玻璃是最邻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理论,可计算玻璃中的基团及硼配位数比例。将热力学反应判据用于清除铂金机理研究,通过预测的计算,找到了合适的工艺条件。曾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中国科学院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中国计量大学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院  版权所有.2019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258号
电话:0571-86872376  邮编:310018